?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張術)近日,永興縣人民檢察院在辦理一涉嫌掩飾、隱瞞犯罪所得案時發(fā)現(xiàn),該案的被害人許某因輕信網(wǎng)絡上“刷單”做任務賺錢而最終落入詐騙陷阱中。被詐騙后,許某竟“病急亂投醫(yī)”,最終遭遇二次詐騙。
“刷單”有風險 切勿僥幸為之
一次偶然機會,許某在網(wǎng)絡上了解到“刷單”做任務可以賺錢,便一頭扎進了賺錢事業(yè)中,哪曾想?yún)s掉進了詐騙份子的騙局之中。
許某根據(jù)要求下載了一款“刷單”APP,并在該平臺進行“搶單”“刷單”操作。開始幾次“搶單”“刷單”操作,平臺均依約給了其小額傭金,當許某深信“刷單”可以賺錢時,平臺便指導許某搶較大金額的單,同時向平臺轉入更多的錢,而此時平臺卻并不及時返利,反而告知其平臺規(guī)定需搶比之前金額更大的單以返還上一筆傭金。
出于對此前返利的信任及對已投入較大額資金的不甘心,許某一次又一次按照平臺的要求搶更大的單,以圖在下一次刷完單后獲得豐厚的返利。結果,不僅“刷單”的傭金沒有返還,連“搶單”的本金也落入了犯罪分子的口袋,最終被騙一萬八千多元。
“病急亂投醫(yī)” 遭遇二次詐騙
拙劣的騙術,其實并不難識破,但許某沉迷于“刷單”賺錢無法自拔,最終落入陷阱。然而,出乎意料的是,被騙后,許某并未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,而是“病急亂投醫(yī)”,在網(wǎng)上搜索“刷單被詐騙該怎么辦”,結果竟又遭遇了第二波詐騙。
許某點擊搜索結果進入某網(wǎng)頁后,該網(wǎng)頁便自動彈出對話框,自稱是“反詐巡查中心工作人員”主動與其聯(lián)系。許某簡單說明情況并提供了自己的身份信息、聯(lián)系方式、QQ號碼等信息。
隨后,一個昵稱為“調(diào)查小組”的QQ號添加許某為QQ好友,在了解許某被騙的過程后,其聲稱會幫其把之前被詐騙的錢找回來,不過要許某先把銀行卡里的余額轉到指定銀行賬戶進行“保護”。許某深信不疑,便將銀行卡的余額轉入指定賬戶。
“調(diào)查小組”又稱需安裝一款APP,在該APP中才能將之前被騙及被“保護”的錢一同返還。當許某安裝完APP,滿心期待著被騙的錢能追回來時,“調(diào)查小組”再次要求其通過APP轉賬,此時許某恍然大悟,原來自己再次遭遇了詐騙,終于撥打了110報警。
許某前后共被騙近5萬元,后悔莫及的他用昂貴的代價上了一堂記憶深刻的反詐騙教育課,目前該案在進一步辦理中。
檢察官提醒:
“刷單”有風險,廣大網(wǎng)友切莫輕信“刷單”兼職之類的賺錢騙局。詐騙“套路”多,廣大網(wǎng)友應正確下載官方發(fā)布的“國家反詐中心”APP。當遭遇詐騙后,切忌“病急亂投醫(yī)”,要擦亮眼睛,認準“國”字號公安機關,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,公安機關會盡快聯(lián)系銀行凍結對方賬戶進行止損。
被害人在察覺被詐騙后,可立即登錄對方開戶行的網(wǎng)銀和電話銀行,輸入對方的賬號后,故意輸錯三次登錄密碼,使對方的網(wǎng)銀轉賬跟電話銀行轉賬功能暫時凍結,為公安機關開展偵查工作爭取寶貴的時間。切勿輕信任何打著“反詐工作人員”幌子的個人或組織,防止二次受騙而導致更大損失。
責編:李林俊
來源:湖南法治報